新闻动态Position

你的位置:皇冠202下载 > 新闻动态 > 众声成乐:上海如何为万亿网络视听产业“定音定调”?

众声成乐:上海如何为万亿网络视听产业“定音定调”?

发布日期:2025-10-12 08:29    点击次数:126

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并非一次孤立的行业活动,而是一场“标准定义、生态链接、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构建。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众声成乐”。

钢琴键下流淌的乐章,遇上古筝与大三弦的古典韵味,在小提琴的弓弦间共鸣回响。9月19日,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上的这一东西方乐器的合奏,已然成为整个网络视听产业生态的生动隐喻。

截至2024年底,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突破1.22万亿元,相关企业总数达到75.7万家,网络视频用户超过10.7亿,短视频创作者账号规模达16.2亿,全国每日短视频上传量突破1.3亿条。

当“人人皆可创作”成为社会现实,一个关键议题浮现:在海量内容中,谁来定义网络视听内容的“优劣”?谁来锚定这个时代的“精品”标准?

在这样一个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定调的关键时刻,上海正试图以“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为新旗帜,成为网络视听产业的定调者。

展开剩余87%

01

变奏:顺势谋篇,

聚合天时地利与人和

过去数年,内容行业一度陷入“流量迷思”:短视频追逐“15秒爆款”,长视频扎堆“甜宠”“猎奇”,算法裹挟下,创作者疲于奔命,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流量本应是工具,却异化为目的,内容生态呈现“繁荣下的空洞”。

当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内容的“质”与“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品质突围”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电视时代的“白玉兰奖”虽仍是权威标杆,但已难以全面衡量网络生态下百花齐放的内容形态。这片“真空”,正是战略机遇所在。

上海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在于产业觉醒的节点。上海在网络视听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求存的关键阶段,全面升级国内首个以“创作者”为主角的行业盛会,意在用官方公信力引导行业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这既是填补空白,更是主动塑造未来。

地利在于深厚的产业土壤。上海的“本土舰队”——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百视TV等头部平台,为网络视听产业提供了扎根土壤:哔哩哔哩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09亿,小红书每天新增笔记超过45万,2024年上海网络视听产业规模实现2418亿元。

而杨浦区作为上海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更将“地利”优势具象化为产业生态:大创智园区的8.2平方公里内集聚了5000余家企业,既有B站、抖音等龙头企业,也有声网、优刻得等技术服务商,还有叠纸、小宇宙等泛娱乐创新力量,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链闭环;

458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里,创智天地、抖音广场与大学路、江湾体育中心交融,让“办公、创作、消费、社交”无缝衔接——这种产城深度融合的“创作温室”,正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人和则在于“大学-大厂-大V”共振的智力与创意网络。复旦、同济等高校的“智脑”资源,与B站、抖音等互联网大厂的平台势能,以及众多优秀内容创作者的传播效能,在杨浦互相交织、彼此赋能,形成了“大学-大厂-大V”集聚的“创新大三角”。

正如哔哩哔哩董事长、CEO陈睿所言:“B站能诞生,是因为在上海,这里有足够多懂内容、有审美的用户,能支撑优质创作者走下去。”

这座城市的气质,恰好与内容创作所需的开放、试错、融合精神不谋而合。这里允许探索、包容失败,而这正是网络视听产业向好发展的底层逻辑。

02

强音:平台搭台,

让优质内容破圈共鸣

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并非一次孤立的行业活动,而是一场“标准定义、生态链接、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构建。

首要之举,是以《白皮书》解析行业现状与趋势。大会发布的《2025年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白皮书》,将视角从个体发声拓展至生态构建的达成,探讨如何培育让万千声部持续交融的声场,如何让创作者沉淀资产、连接用户与产业。

这背后是对平台角色的深远期待:从单纯的“流量分发系统”升级为“文化资产操作系统”,通过版权保护、商业扶持和人才培训,把创作者的想象力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资本。

关键一步,是以“官方认证”树标杆,宣告价值导向。大会揭晓的“潮涌2025 听见上海的心跳”优质内容创作者名单,涵盖了拿弓子的波塞东、Nico的日常、oskarpianist、哇塞几张、小透明明TM、墨韵Moyun、吐提古丽热杰、食贫道、这是中国的From China、保保熊十位来自音乐、知识、喜剧等不同领域的代表。这种认证不仅为行业树立了可见的标杆,更展现出上海正持续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搭建通畅渠道和广阔舞台。

深层渗透,是以多元环节传导理念,让价值观可感可知。大会的“开放麦”环节,脱口秀演员何广智以《上海,我的灵感房东》为题分享在地灵感,B站百大UP主小透明明TM讲述在流量时代坚守艺术家创作初心的故事,让创作理念在轻松氛围中深入人心。

“围炉夜话”环节,由东方卫视主持人冯琳与樊登、李早、周葆华、胡睦洋、保保熊等产业领袖、学者、创作者共话“秒针与刻刀:我们该把时代刻在哪儿?”,让产业洞见与个人表达激烈碰撞。这些设计表明,大会正致力于营造一种深度思考、真诚交流的“场域”。

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打通“线上-线下”的双向循环,让内容赋能城市。大会期间,主会场外的缤纷广场与杨浦区“年轻人社区”大学路联动,携手哔哩哔哩、小红书、小宇宙App等头部视听平台呈现“众有引力”创作者嘉年华,通过打卡装置、博主粉丝见面会、乐队演出等活动,实现网络视听创作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

最终,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的每一环都紧扣行业痛点,形成了“创作者受益、产业升级、城市增值”的正向循环。

03

回响:生态筑基,

实现城市与产业共荣

《2025年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白皮书》提出,用户正在从追求即时刺激转向“长观看”“慢体验”,知识类、纪录片类等深度内容的价值凸显。

用户需求的升级,倒逼着产业思考如何构建去中心化、多元共生、创意丰富的网络创作生态。

第二届上海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大会的成功仅是序幕,上海的布局早已延伸至更为长远的政策与空间保障。

2025年7月发布的《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提出在黄浦、杨浦两区挂牌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并配套推出激励优质创作、完善产业服务、开放创作场景、拓展职业通道等措施,为多元创作者群体营造最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杨浦区则通过“YOUNG 立方”政策,从免、奖、服、投、补、管等六个维度、18条具体措施,全方位为网络视听内容创作者保驾护航。

政策文件发布后的首个落地场景是“V聚场”——一个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创新空间。自7月开业以来已吸引21家企业入驻,包括苏星河牛通、G僧东等13家头部“大V”工作室以及8家MCN机构,后续还有近30家即将入驻以及近300家企业排队申请入驻。

其吸引力不仅源于“首年房租物业费全免、次年减免75%、第三年减免50%”的支持政策,更在于其打造的集“孵化-创作-培训-直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所产生的“资源集聚效应”,大幅降低了创作者的运营成本与协作门槛。

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杨铮在大会致辞中特别指出的,要“坚持注重青年”,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最蓬勃动力,也是新时代文艺的创作主力军和创新生力军。上海通过政策支持、空间供给与生态构建,正是为了“为青年创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创作空间、创作氛围、创作载体,使视听内容既有青春气息、又体现时代精神”。

这种支持并非单向的“扶持”,而是一种双向的“共振”。它发生在内容创作者与城市空间、产业资源及国际视野的深度链接之中,而其结果,必将引领未来网络视听创作走向“融合与共振”的主题。

从电视时代的“白玉兰奖”到网络视听时代的“创作者大会”,上海的野心不言而喻——它不愿只做“行业聚会的主办地”,而是要成为“中国网络视听文化的输出地”。

上海的努力,远不止于一座城市的产业布局。它关乎的是:当创作成为亿万网民的日常,我们能否让每一个声音找到音准,共同奏响文明的乐章?这既是上海的机遇,也是其在这场产业革新中肩负的责任。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皇冠202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TOP